实录|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应急管理部专场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赵一帆 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6月8日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宋元明、应急管理部副部长王道席、国家消防救援局政治委员徐平、中国地震局局长闵宜仁、国家矿山安监局局长黄锦生介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
下面,先请王部长介绍情况。
王祥喜(徐想 摄)
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
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应急管理部,对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与大家作一些交流。
应急管理部是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的部门,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管理国家消防救援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和中国地震局。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全力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处置工作,保持了全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形势的总体平稳。2018年至2022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比前5年分别下降80.8%、51.4%,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比前5年下降54.3%。
一是着力完善体系。按照“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要求,我们发挥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加强统分结合、防救协同、上下联动,衔接好各环节的责任链条,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今年以来,我们重点在健全责任体系、优化指挥机制、完善法治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比如,围绕解决责任落实难的问题,我们推动各地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责任清单;细化落实部门“三管三必须”行业监管责任,对新业态新材料等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时明确主管部门的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对高危行业央企、地方国企、民企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管理能力考核。对事故多发的地区、企业,我们还综合运用警示约谈、公开通报、现场督导、媒体曝光等手段,推动责任落实。
二是着力预防为主。按照“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要求,我们在工作重心上更加注重防的工作,突出抓安全风险的源头防控、常态管控、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主动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目前,我们已实现对6900余家重大危险源危化品企业、3400家煤矿、2400家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在线监测,出现异常自动报警,及时响应处置。
四是着力提升能力。按照“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的要求,持续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目前,6个国家区域救援中心已全部开工。今年5月,我们在云南举行了“应急使命·2023”演习,全面检验和锻炼了高山峡谷地区抗震救援能力。
当前正值第22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借此机会,我们也希望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应急管理工作,大力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
我先介绍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并和大家一起交流。谢谢!
陈文俊:
谢谢王部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在多个灾害事故现场都感受到救援效率有明显提升。请问应急管理部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从而满足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谢谢。
王祥喜:
谢谢这位记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成功处置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和一些重特大事故。例如,去年四川泸定地震、重庆山火扑救,都非常有力、有序。这得益于我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和党的领导组织优势。在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方面,这些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这支队伍是我们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国家队,过去承担的主要是防灭火,现在承担着全灾种、大应急的救援任务。通过改革转型,现在已经建成水域、山岳、地震专业力量5000多支,救援装备现在也大大提升,列装了无人机、大型排水泵、救援机器人等应急装备。依靠这支队伍,我们在全国建设了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航空救援能力方面也明显加强。这支队伍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训词精神培根铸魂,往往都是在群众最危险、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展现了“火焰蓝”的良好形象。今年2月份,土耳其发生大地震以后,这支队伍抽调力量参与了国际救援行动,赢得了当地政府、人民和国际社会的赞誉。
二是统筹各种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协调。我们依托有关企业,特别是很多国有企业、央企,建设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102支,覆盖矿山、危化品、隧道施工等高危行业,同时建设7支专业工程抢险专业队。另外将社会应急力量纳入救援体系,现在大约2300支近5万人的队伍,下一步加强对社会应急力量的规范建设。再就是和军队建立良好协调联动机制,在大灾的时候各种救援力量联合进行抢险救援。
三是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机制。现在国家应急指挥总部已经建成,正在投入使用;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指挥与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机制;健全军地协调联动机制;重点加强基层指挥体系和指挥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应急指挥研判能力和现场指挥能力。
四是着力提高打大仗打硬仗的能力。按照军事化要求进行训练、提升能力。按照复杂场景进行从难训练演练、从快强化力量前置、从严强化应急准备。这几年,我们每年和地方一起联合开展应急演练,特别是地震救援的实战演练,今年是在云南举办的,在断网断电断路的极端情况下,我们锻炼队伍、完善预案、磨合机制,通过演练提高救援队伍的战斗力。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北京青年报记者:
关于专项整治的问题。国务院安委会日前在全国开展部署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请问,这次行动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现在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和成效?谢谢。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宋元明: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像刚才王部长在发布词中提到的,这次行动的设计主要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国务院安委会研究部署了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这个行动经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审议后,经过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志审定批准。行动设计围绕张国清副总理提出来的“两个切实”,就是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切实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行动分三个层面来设计: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每个责任主体涉及五个重点任务,力求“三个责任”一体发力,专项行动落地见效。与以往的专项行动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重大隐患”。聚焦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隐患,包括违规动火、外包外租管理混乱、企业不开展应急演练、从业人员不熟悉逃生出口等有关事故教训总结出来的问题。不搞“大而全”整治,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是突出“关键少数”。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法定的消除重大事故隐患的“第一责任人”,这次专项行动紧盯这个“关键少数”,要求企业的“一把手”带头,学习研究并且亲自组织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治,发挥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主导作用,带动整个企业管理团队和所有从业人员落实岗位责任。
三是突出“先礼后兵”。专项行动安排所有企业先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自查自改,这期间企业可以聘请专家帮助查改,也可以申请向政府请求帮扶指导,然后再由政府监管部门开展精准严格执法。给出企业时间查改,但如果不查不改还不报告,我们就要严厉处罚,既要处罚企业,也要处罚企业“第一责任人”。
四是突出“机制创新”。要求执法队伍先学习培训,后监管执法。执法队伍也要学习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先研究透再去执法,便于提高隐患排查的质量和能力水平。我们还设计了安全监管执法责任倒查机制,谁检查谁负责;设计了匿名举报查实重奖机制,着力解决查不出重大隐患、查出重大隐患后不跟踪整改以及执法不精准等问题,着力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
我就先谈这四个特点。关于进展情况,目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动员部署任务。32个省级单位、35个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已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作了专题动员部署,13个行业领域制定出台了25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组织了20个综合检查组,深入到各地开展督导检查和明查暗访。各地区也派出了1000多个省级工作组分赴地市开展督促检查,截至目前,各级各部门共检查企业单位120余万家,排查隐患460余万项,其中重大事故隐患1.9万余项,处罚金额7亿多元,责令停产整顿企业3.5万余家,对30.7万家企业开展帮扶指导,兑现举报奖励450余万元。
下一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将继续强化日常调度、明查暗访、督办交办、约谈通报、公开曝光,加强考核巡查,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王道席: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防汛抗旱工作的关心。根据最新气象、水利预测情况,今年主汛期(6月至8月),全国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降水偏多1成以上;长江中游降水偏少2-5成。松花江中下游、嫩江上游、黑龙江中游、珠江流域以及鄱阳湖、闽江等地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长江上游东部和中游、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夏旱。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预计接近常年,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我国华南和华东沿海地区。
为了打赢今年防汛抗旱这场硬仗,今年以来,国家防总组织核定并通报了2521名全国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派出8个国家防总检查组分赴全国七大流域17个重点省份开展防汛备汛检查,对于发现的主要问题,采取“一省一单”方式下达督办单。此外,国家防总汛前专门组织开展长三角地区防汛防台风联合演练和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桌面推演,进一步完善横向和纵向协同工作机制。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压实防汛抗旱各项责任。进一步夯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巡查责任、技术责任、包保责任等,督促各地健全五级防汛包保责任,这五级就是省包市、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明晰各级责任人的职责任务,特别是要熟悉防汛预案、掌握工作重点和责任区内的风险隐患。我们还明确要求防汛关键时刻党政负责同志要坐镇指挥,包保责任人要下沉一线。
二是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紧盯汛情旱情发展变化,组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滚动会商研判,根据预案和研判结果及时启动响应,适时派出工作组、专家组赴一线协助地方做好防汛工作。指导地方健全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及时根据预警启动响应,进一步强化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确保基层防汛责任人第一时间采取防范应对措施。
三是督促强化重点工程巡查防守。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重点针对重要江河堤防、水库水电站、涉河重要基础设施的关键部位,以及病险水库、穿堤建筑物、山塘淤地坝、尾矿库等薄弱环节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强化巡查防守,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抢护。
四是强化抢险救援和转移避险。督促各地在防汛重点部位前置抢险救援力量,预置应急物资和设备。指导各地按照预案落实好转移避险措施,提前果断转移受威胁地区人员,重点强化“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怎么管”五个关键环节,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全力避免人员伤亡。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去年下半年以来,河南安阳、浙江金华、河北沧州、北京丰台都发生了重特大火灾事故。请问,这些火灾事故暴露了哪些共性问题,又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谢谢。
国家消防救援局政委徐平: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刚才提到的这几起火灾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北京长峰医院火灾,严重冲击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底线。通过总结,这几起火灾暴露出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二是违章违规施工问题突出。在装修改造工程中,部分施工单位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增加了安全风险。
三是租赁厂房安全管理缺失。河南安阳、浙江金华两个单位均为大空间建筑,随意分割出租经营,没有统一管理,企业之间互相不联动。特别是易燃可燃物品较多,埋下了严重安全隐患,教训极为深刻。
一是集中排查整治重大风险隐患。部署全国集中开展消防安全重大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针对容易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社会影响的人员密集、敏感特殊、混合生产经营3类重点场所,聚焦违规动火施工、违规电气焊、违规使用保温材料和易燃可燃装修等8类突出问题,采取发动单位自查、组织基层排查、推动条线联查、深化消防检查等方式,落实严格执法整治、提请政府整治、舆论监督整治、信用监管整治等措施,全力消除重大火灾隐患。
二是广泛开展警示曝光宣传。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公开报道重特大火灾事故,集中曝光违规施工、违规动火动焊作业及“厂中厂”、转包分包等突出问题。制作生产厂房、医院消防安全专题宣传培训片,结合火灾案例、消防安全常见问题隐患,督促落实责任措施,普及安全防范要点。
三是提升消防安全治理能力。坚持“抓大防小”思路,紧盯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高风险场所和经营性自建房等低设防区域以及新业态、新领域,分类实施差异化监管,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协同防范。
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地震预警网建设,四川、福建、云南等地已经开始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也将于2023年底竣工验收,请问工程总体进展情况如何?对提升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将带来哪些变化?谢谢。
中国地震局局长闵宜仁:
谢谢这位记者同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大力推进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大力提升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工程建设目标是建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实现全国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与重点地区秒级地震预警,为公众防灾避险和行业紧急处置提供服务。在应急管理部党委的督促指导下,中国地震局党组始终把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推进工程建设和服务取得重要进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突出科技创新。自主攻克多网融合、海量实时数据稳定秒级处理、多算法多中心综合决策、海量用户亚秒级信息发布等技术难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实现了分钟级地震速报向秒级地震预警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强化力量整合。与教育、广电等行业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形成组织实施合力,深化与国铁集团、中国铁塔、国家管网、华为公司、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等企业战略技术合作,融合共建中国地震预警“一张网”。
第三,加强应用服务。秉持公益性、基础性定位,地震部门向全社会提供标准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鼓励支持规范行业部门、企业等,开展增值预警信息服务。
目前,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建成15391个地震预警站,3个国家级中心、31个省级中心、173个地市级信息发布中心,形成了由台站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服务、通讯网络、技术支持保障五大系统构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网,并在京津冀、川滇闽等地区开展试点服务。预计今年年底全部竣工验收。工程投入运行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减灾作用:
一是为抗震救灾和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筑牢“第一道防线”。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预警网将通过应急广播、手机、电视、专用终端等多种渠道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目标区域用户紧急避险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震后数分钟通过实测地震烈度测定,快速研判重灾区分布,为抗震救灾决策部署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6.2秒,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发布了预警信息,实现了对震中及其周边地区150万人口的秒级预警全覆盖。
二是为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应急处置“保驾护航“。依托地震预警终端、应急广播以及通讯专线等为高速铁路、核电站、油气管网、高坝水库等重大战略基础设施和高层建筑、地下设施、大型综合体等民生基础设施自动应急响应提供地震预警信息,填补跨行业地震紧急联动处置服务空白,推动地震监测向地震灾害风险监测防控拓展,强化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
三是为地球科学进步和国际减灾合作提供有力支持。发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实时传输地震监测站网优势,为推动实时地震学、实时灾害学、地震工程学的创新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数据信息,助力地球科学发展进步。目前,我国地震预警技术已走出国门,应用于印尼雅万高铁建设。中国地震局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更好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强化防震减灾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减轻地震灾害风险。
下一步,中国地震局将继续完善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持续提升地震预警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规范性,拓展服务领域和效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每年应急管理部都会同有关部门下拨100多亿救灾资金和物资,特别是在冬春救助、主汛期的时候雪中送炭,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请问,在救灾款物高效有序调拨发放方面,应急管理部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王道席: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高效有序调拨发放救灾款物,支持帮助灾区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这是应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使命,也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在中央救灾款物有力支持下,各地灾区安置救助工作总体平稳,倒损住房恢复重建有序推进,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为确保救灾款物高效有序调拨发放到位,应急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发改、财政、粮储等部门制定出台了《“十四五”应急物资保障规划》《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对各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为救灾款物高效有序调拨发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加强协调联动,推动构建高效工作机制。应急管理部牵头建立了部际灾情会商核定机制,开展常态化及重大灾情专题会商,这为调拨中央救灾款物提供了有力决策依据;会同财政部建立健全中央救灾资金快速预拨和精准核拨机制,启动国家救灾响应后,根据评估的灾情,可以第一时间预拨资金,保证救灾资金拨付效率;推动建立多部门协同、军地联动保障,以及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形成物资保障工作合力。
三是加强保障能力,构建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应急管理部会同粮储等部门进一步优化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全国布局,显著增加储备规模,不断丰富储备品种;指导各地将储备库、储备点向基层前置,与有关企业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综合运用实物储备、协议储备、产能储备等多种方式,提高临灾应急保障能力和物资到位时效,统筹好各方面应急配送力量,畅通灾后“最后一公里”物资配送渠道,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受灾群众切身利益。指导地方精准摸排受灾群众救助需求,全面建立台账,并探索运用大数据比对等技术手段,确保救灾款物精准发放到户到人;开发并推广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强化救灾物资统筹调度,畅通公众救助渠道,及时派出工作组开展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督导检查,指导、督促地方加快发放进度、规范发放程序,确保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及时送达受灾群众手中,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科技日报记者:
我国智能化矿山越来越多,企业研发和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能否从安全生产角度评价一下智能矿山建设以及应急管理部有哪些措施助推它的建设?效果如何?
国家矿山安监局局长黄锦生:
矿山智能化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举措,也是矿山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高度重视矿山智能化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关于开展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的通知》等文件。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出台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推广5类38种煤矿机器人;组织编制《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为智能化矿山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融合、共享标准规范。坚持需求导向、急需先行,指导各有关方面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5项、团体标准70项。
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联合财政部,把矿山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推广应用纳入矿山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积极协调科技部支持矿山机器人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立项;联合工信部将矿山领域机器人列入“机器人+”应用行动。
四是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分级分类推动建设一批标杆示范矿山,发布了首批智能掘进、巡检等20个矿山领域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经达到1300余个,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到694处、产能每年21亿吨。智能化建设投资总规模接近2000亿元,已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现场应用的煤矿机器人达到31种、1000台套,约300台无人驾驶车辆在30余处露天煤矿开展试验。228处非煤矿山在破碎、运输、给水排水、在线监测监控与研判等环节实现智能化。智能化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24,不到平均水平的50%。
后续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少人无人为导向,以数字赋能为重点,通过智能化建设实现矿山开采地面化、室内化、平原化、少人化,推动各地区加快灾害严重矿山智能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矿山本质安全水平。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了解到,近期应急管理部向部分地方派出了联合执法小分队。能否介绍一下这种执法方式的特点?谢谢。
宋元明: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年五一假期前后,应急管理部党委决定向部分地区派出联合执法小分队,主要是为了汲取近期重特大事故教训,发挥联合执法作用。五一假期前后,我们分两批共派出6支联合执法小分队,到6个省份28个区县96家企业和单位进行暗查暗访,发现了一批重大隐患和问题,立即交由属地监管部门立案查处,并督促当地政府举一反三,起到了非常好的震慑效果,有力推动了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的扎实开展。
这个行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联合执法。应急管理部联合国家消防救援局抽调基层安全生产执法和消防执法骨干力量,组成联合执法小分队。小分队到每个企业后,同时运用安全生产法、消防法两部法律作为武器,督促属地运用法律条款进行处罚,提高执法震慑力。
第二,以上率下。应急管理部在组建联合执法小分队的同时,要求各省同步联动。据统计,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也比照应急管理部的方式,组建了1.3万个小分队同步在各地进行联合执法。
第三,聚焦重点。聚焦企业重大隐患和企业“第一责任人”,也就是企业主要负责人。这些重大隐患包括刚才徐平同志所讲的电气电焊违规作业和无证作业问题、外包外租安全管理混乱问题,以及安全出口和逃生疏散通道堵塞封闭等。查出这些问题以后,还要倒查存在这些问题的企业“第一责任人”为什么不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暗访结束后,各地依法对52家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施行“一案双罚”,既罚企业也罚“第一责任人”,对8名直接责任人移送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
第四,警示曝光。将暗查暗访过程进行视频记录,在应急管理部官网和“两微”连续推出6期专题视频片,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也向全社会发出了“安全执法在行动”的强烈信号。
近期,应急管理部将继续派出联合执法小分队到一些地区明查暗访。全国专项行动现在已经到了企业自查自改阶段,将重点暗访企业对专项行动的五个重点任务知道不知道,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不是认真学习了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是不是对照这些标准认真组织开展了排查整治。对于不知道、不学习、不自查自改的企业,将被列为严格执法的重点对象。同时,对存在问题企业的所在地政府,我们将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名义发通报或督促整改函,综合运用“多暗访、多通报、多发督促函”这种形式,着力破解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上热下冷”“政府热、企业冷”难题,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
陈文俊:
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新闻社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请问,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呢?谢谢。
王祥喜:
从安全生产方面来看,挑战主要来源于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交织叠加。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增长的奇迹。但是许多行业领域也积累了大量风险隐患,例如,我们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现在煤矿有4400多处,三分之一以上是瓦斯突出和高瓦斯矿井,有1500多处;非煤矿山有3万多座,80%以上都是安全基础能力差的小矿山;化工产业产值占世界的40%,现在生产企业11000多家,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将近7000家。再就是高层建筑,现在民用高层建筑有90多万栋,居世界第一;燃气管网管龄超过20年的有7万多公里;市政桥梁超过30年的有2.2万座,而且还有很多危旧桥需要更新改造。随着时间推移,有很多风险隐患进入集中暴露期。再加上现在储能电站、海上风电、氢能、玻璃栈道等新能源新业态不断涌现,新的风险也大量上升。像化学储能电站,全国有将近500座,很多建在城区,这给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
从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来看,挑战主要来源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点就是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去年,我国自然灾害损失在历史上是最低的,就这样受灾人口也达到1.1亿多人次,直接损失近2400亿。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活动较多,特别是现在城镇化加快发展,城市的高层建筑、高架桥、城市地铁、地下管网,还有一些危化品生产企业,一旦发生大震,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现在防大震的压力不断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强降雨带来的洪涝、城市内涝特别是山洪、滑坡、泥石流等,随时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在因为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压力也不断加大。
面对这些风险挑战,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认真履好职、尽好责。我们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着力补短板、堵漏洞、除隐患,落实落细各项防范应对措施,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谢谢。
陈文俊: